二十载砥砺耕耘,凤凰山麓展翼;廿年弦歌不辍,华阳湖畔生辉。在广州新华学院“凤凰飞舞 旭日华阳”二十周年校庆的璀璨华章中,国家一级作家南翔携深厚学养与人文情怀莅临校园,为全体师生、校友带来了一场思想深邃、启迪心灵的学术盛宴,为校庆系列活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开场互动:巧续佳联,文学魅力初绽放
论坛由王庭槐校长主持,在热烈的氛围中准时开启。南翔捧着那本墨香未散的《手上风华》走上讲台,便以校庆主题“凤凰飞舞 旭日华阳”为引,抛出互动提问:“哪位同学能续一句韵脚相合、意境相通的对联?最优者将获赠我的未刊打印版新作及个人签名。”
话音未落,报告厅内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响。中文系学子潜心琢磨平仄对仗,经贸系同学也跨界尝试意象组合,现场弥漫着跃跃欲试的学术氛围。南翔教授微笑着巡视全场,不时驻足看同学们认真姿态,期待同学们的精妙绝句。这场别开生面的开场,不仅拉近距离、活跃气氛,更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文学“源于生活、见于日常”的独特魅力,为整场论坛奠定了轻松而深刻的基调。
一部行走出来的非虚构作品
讲座正式开始,南翔首先分享了《手上风华》的创作缘起。“2017年夏天,我在贵州黔东南采风时,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苗银匠人,他的银器錾刻技艺精湛,却找不到传承人。”南翔回忆道,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在银片上敲打出细密的纹样,那种专注与虔诚深深触动了他。“那一刻我意识到,许多传统技艺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,而记录它们,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最基本的文化抢救工作。”
《手上风华》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苦旅。南翔走访了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艺人、安徽泾县的宣纸匠人、广东佛山的木版年画师傅、浙江东阳的木雕世家等三十多位民间艺人。为了记录苏州缂丝技艺,他曾在蚕桑村驻扎半个月;为了了解云南傣族慢轮制陶,他跟着非遗传承人生活了一周。“这些手艺人大多年事已高,他们的技艺往往没有文字记录,全靠口传心授。我做的,就是用文字和影像建立一份技艺档案。”南翔说。

南翔介绍十六位青年工匠
手艺背后的生命哲学
接着南翔重点解读了书中几位代表性匠人的故事。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吴玉珍是位七十多岁的歌师,能唱三百多首侗歌,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。“侗族大歌没有乐谱,全靠师徒面对面传授。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,能静下心来学歌的人越来越少。”南翔感叹道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湖南湘西的土家族织锦艺人田阿婆。她织出的“西兰卡普”色彩艳丽、图案独特,一块两米长的织锦要耗费数月时间。“机器织品几分钟就能完成,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?”面对现场同学的提问,南翔引用了田阿婆的话:“手织的布有温度,机织的布只有速度。”他认为,这种对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坚持,恰恰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品质。
“手艺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生命态度。”南翔特别提到书中的潮州木雕大师陈师傅。这位工匠在雕刻时有个习惯:每天只工作六小时,剩下的时间用来喝茶、思考。他认为手上的活要用心做,心乱了,刀就歪了。这种专注与节制,正是浮躁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修行。
传承与创新的当代探索
紧接着,南翔聚焦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转型之路,分享了几个成功的创新案例:景德镇年轻陶艺家将传统青花与现代设计结合,作品登上国际展览;苏州绣娘创立个人工作室,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年轻学员;云南银匠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首饰,在电商平台热销。“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在理解精髓基础上的再创造。”南翔特别提到书中记录的竹编艺人小林,这位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年轻人,将传统竹编技艺融入灯具、家具设计,产品远销海外。“传统手艺要活下去,必须与现代生活产生连接。小林的成功证明,年轻人完全可以成为手艺传承的主力军。”
在互动环节,一位爱好创作的经贸学院学生问道:“如何在商业化和技艺纯正性之间找到平衡?”南翔认为,商业化不是洪水猛兽,关键是要守住技艺的魂。我们的手艺既要保持基因纯正,又要满足当代人的实用需求。在这个机器复制的时代,南翔用他的行走和文字告诉我们:最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那些带着手温的创造。而这些创造能否延续,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参与。或许,这就是《手上风华》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。

南翔赠送新作
结尾揭晓:妙对出炉,书香延续传薪火
论坛接近尾声,最令人期待的下联评选结果正式揭晓。来自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以“凤凰飞舞 旭日东升”脱颖而出,赢得全场掌声。“‘华阳’对‘东升’,既呼应了校庆的朝气,又暗含‘生活向上、梦想升腾’的寓意,对仗工整且意境深远!”南翔盛赞道,并亲手将带着墨香的未刊打印版书稿与签名赠予该同学,鼓励大家“永远保持对文字的热爱,让文学成为生活的底色”。
随后论坛在温馨的氛围中圆满结束。离场时,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:“南翔教授的分享让我明白,文学不仅是审美体验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,它教会我们在琐碎中发现美好,在坚守中收获成长。”
此次大湾区教育论坛,不仅让学子们领略了文学的独特魅力,更搭建了跨专业交流的平台,呼应了校庆“凤凰飞舞 旭日华阳”的文化内核。未来,校园将持续开展各类书香活动,让文学之花常开不败,让文化之韵浸润人心,引导学子们在文字中汲取力量,在生活中践行初心,以更昂扬的姿态奔赴人生新征程。
供稿 | 图书馆
文字 | 董蔼莹
图片 | 广州新华记者站
审校 | 刘安定
编辑 | 陈漪萌
责编 | 潘梅
审定发布 | 陈宝琪
